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产教融合工作纪实系列报道】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特色法学学科体系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2023-11-17
www.jyzc.com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部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吉利教育以“三实”(实际、实践、实力)回应习近平总书记“三创”(创新、创业、创造)的指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法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精心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构建法学产教融合特色体系,提升育人水平和宜人质量。

一、目标引领

以新文科建设目标为引领,贯彻“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理念,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通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参与教学实施”的六维协同产教人融合机制。

二、规划思路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学校“立足南宁,面向广西,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的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以及学校数字化转型改革目标,法学院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地方法治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和司法政策,了解外国(东盟)法律和法学动态,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仲裁机构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事务专门工作,具有数字科技特质的高质量高水平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学科对准优势行业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生产性经营和国际商务活动为重心的现代法律服务业获得了迅猛发展,通过面向企业、产业和社会组织提供高层次、知识型、专业性的诉讼和非诉服务,越发成为促进产业循环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以及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法学院应以法律服务业需求为导向,打造数字法学、涉外法学等特色法律学科,建设法律服务人才引育高地。

(三)专业对准头部企业(单位)

为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高价值岗位的平滑上位,法学专业应精准对接头部企业(单位),政校行企共建共享。其中,头部单位包括广西司法厅、南宁市司法局、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广西知识产权局、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西大数据局、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检察院、广西律师协会、广西仲裁协会、广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等,头部企业包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广西科学院智能研究院、北京大成(南宁)律师事务所、北京德衡(南宁)律师事务所、广西欣源律师事务所、南宁市北部湾公证处等。

(四)课程对准解决岗位问题

法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目标,适配岗位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和企业法务等,其需要较强的法律检索、法律适用、法律写作等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来实现。依据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法律职业标准、地方级特定企事业需求,遵循“四真”(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和方法,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打造和评价课程体系和门课。

三、主要举措

(一)学科建设

1.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法学学科依托学校商科优势,融合法律服务产业发展,以建设传统民商法学科为主。同时为回应国家和广西对数字经济法治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培育建设数字法学、涉外法学等学科。

2.建设学科队伍。以项目为纽带,培养法学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打造高水平学术梯队。

3.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与广西仲裁协会、广西大数据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广西科学院智能研究院组建“数据治理研究院”,对数据治理现状、数据法律关系、数据的流程、数据交易、数据的竞争与垄断、个人信息的侵权保护、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及国际协调等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数据合规系列成果。与南宁司法局、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组建“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合作法律研究院”,对东盟各国和中国的投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东盟国家投资合规指南系列成果。

(二)专业建设

1.共建法律服务产业学院。与广西司法厅、南宁市司法局、广西仲裁协会、广西律师协会、南宁市北部湾公证处、广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进行广泛合作,不断完善资源共享、人才互聘和产教联动机制,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专业、课程、教材、资源、实践、师资、产学研服务等建设,将学院建设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学院。

2.共建特色专业。一是锚定特色培养专业方向。与广西仲裁协会、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检察院共建数字法学方向,着力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数字社会治理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数字法律人才;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北京大成(南宁)律师事务所共建涉东盟法律实务方向,着力培养通晓东盟国家法律规则,满足东盟商贸法务需求的法律人才;与北京德衡(南宁)律师事务所、南宁市欣源律师事务所企业合规方向,培养熟练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和企业合规实操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二是申报知识产权专业。与广西知识产权局、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共建知识产权专业,着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能在版权、商标、专利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与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独立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三)课程建设

对接法律服务产业和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技能培养、岗位、行业为中心对法学专业教育课程群进行优化,构建以突出实践技能为主导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重构课程内容。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法律职业标准、行业规范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行业知识要求及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引入行业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优化设计整合课程内容,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共同打造《大数据与法律检索》、《民商案例分析》、《检察实务》、《审判实务》、《律师实务》等应用型特色课程;挖掘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念和内容。

2.开发应用型课程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合作编写《民事审判实务技能》、《非诉讼实务基本技巧》、《律师谈判实务基本技巧》等应用型特色教材或讲义,将真实司法案例和研究成果引入教材;利用芯位教育在线平台合作建设“实况转播庭审”、“司法案例卷宗电子阅览室”、“庭审实况录像资料库”等在线课程资源。

3.丰富课程形式。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灵活采用项目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教学、双师同堂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学习和芯位、MOOC、微课、SPOC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运用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线上线下学习。

4.改革考核方式。结合课程目标和要求,强化突出以法律职业能力和法律素养评价为导向的笔试、口试、线上测试、技能测试、撰写研究报告、项目汇报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政校行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5.构建应用型法治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搭建协同融合式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与广西仲裁协会、中国社科院、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江南区人民法院共建涉外数字法学实训中心,成为集教学、法律服务产业对接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平台。在校外,遴选高质量的法学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法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让一线实务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进入教学环节,承担相关实习实训项目。二是打造司法实务全流程模拟教学体系。建立学生模拟法院、模拟检察院、模拟律师事务所等准实务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教学基础课程模块”和“实务全流程模拟课程模块”,由校内教师与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的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全程演练、全程参与、全程体验实务的各个环节。

6.建立应用型课程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督查、评价、听取合作方及学生的意见。政校行企共同拟定应用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学生实践能力、考试考核、课程适应性等逐一量化评分,给予适当的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程教学取得明显实效。

(四)队伍建设

联合政府、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法学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实务解决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引企入教。选聘有丰富实务经验且获得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人员到校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论文等任务。

2.推教入企。选送教师到相关政府机关、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以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形式与政行企对接,深入了解法律服务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3.完善考核。建立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实践和效果、密切联系法律实务部门的深入程度、贡献实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效果等作为评价依据,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作者:刘秋芷   编辑: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