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英语社专访了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外语系刘欣坻老师。刘老师凭借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出色的课堂表现,一举夺得第十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英语组)北京赛区视听说课组特等奖,并将代表北京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通过独家采访,刘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备赛经验以及实用的Pre与口语“通关秘籍”。
Q:刘老师,您本次的获奖选题非常有创意,为什么选择讲解这个主题?
A: 我选择“Identity”这个主题作为破题的关键,主要基于三点考虑:它切中学生痛点,也能展现技术特色——我用AI生成“典型英国人vs真实英国人”对比图,探讨技术偏见;它追求认知突破——比如展示俄罗斯人严肃表象下的幽默视频,制造思维反转,打破刻板印象。
Q: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特别运用了哪些AI工具来辅助打磨参赛作品?
A:备赛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过程。AI工具是这次成功的关键之一:ElevenLabs,把文本转成自然语音,帮我快速制作了沉浸式的听力素材;通义千问,生成了各国人物形象和相关视频,有言3D:帮我制作了3D视频素材。这些技术让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具体起来,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了。
Q:好课都是“磨”出来的!在反复演练修改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位 “神队友”给过您特别关键的建议?
A: 说到这次获奖,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团队伙伴们的身影。
蒋立辉主任帮助我根据往年提问内容一条条分析、推演提问逻辑和潜在陷阱,帮我精准预判了好几道难题,让我心里更有底了。
程呈主任敏锐地指出传统教学目标的局限,力主升级到布鲁姆分类法的金字塔模型(从记忆到创造)。
孙艾老师不仅力主加入中国视角,更是在讨论中提出绝妙的“福尔摩斯反刻板印象”案例,这个案例后来被我融入课堂!
屈璟华老师毫不犹豫地把往届获奖PPT模板分享给我,这帮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回望这段历程,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孤勇者的独行,是学院和外语系的培养,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协作互助,才让我最终“众行致远”,摘得了这份特等奖的桂冠! 这份荣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Q:这次获得特等奖的荣誉,对您未来的教学理念、职业发展或课堂实践,会带来哪些新的启发和助力?
A:它坚定了我未来教学的几个方向:第一,我会更注重跨学科融合,让知识连接更紧密;第二,拥抱技术,用AI真正赋能教学,提升效率和体验;第三,引导学生善用AI工具,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最重要的是,继续以学生为中心。
Q:您认为让人眼前一亮的英文Pre最最关键的1-2条法则是什么?
A:想提升英语即兴表达的流利和条理,我的核心心得是三点:
第一,用好“思考缓冲器”。自然的过渡词,如“Well”“Actually”“That’s an interesting point”等,能帮你争取思考时间,同时让表达听起来更连贯、有节奏感。
第二,练习必须带“镜子”和“回放”。 对着镜子练,观察并调整你的表情和手势,让肢体语言更自然;同时,务必录音录像,回看时出表达中的卡顿、逻辑跳跃或用词不当,这是针对性改进的关键。
第三,找到你的“镇定开关”。 无论是上场前慢慢喝口水、嚼点东西,还是做几次深呼吸,最重要的是找到能让你快速平静下来的小方法。 心态稳了,思维和表达自然会更清晰流畅。把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练习,那份课堂上的从容感就会慢慢成为你的自然状态。
在这场与特等奖教师的深度对话中,外语系见证了奖杯背后的千百次的专业锤炼,揭秘了直击人心的选题设计法则,体验了赛场上智慧与应变碰撞的精彩瞬间,更感受到一座奖杯如何点燃未来课堂的的深远影响。刘欣坻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Pre与口语“冠军锦囊”,更是将大赛经验转化为每位外语学习者的成长动力。外语系将会继续坚持以赛促教,努力培养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