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润边疆·共同体铸同心”文化与交流活动在西藏民族大学举办

7月4日,由西藏民族大学、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郑州甲骨文学会联合主办的“甲骨文润边疆·共同体铸同心”文化与交流活动在西藏民族大学举行。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采守宽,郑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叶光林,郑州甲骨文学会会长张红梅等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参加活动,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焦忠武主持活动。

采守宽致辞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使命和办学成就,并指出,甲骨文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价值,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期待双方在文化传播、人才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一是加强学术交流,定期举办甲骨文研究与民族学科融合学术研讨会;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将甲骨文研究纳入体系,培养懂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深化文化推广,推动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课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四是强化科研项目合作,围绕甲骨文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加强学术研究。

叶光林表示,本次活动以“甲骨文”为文化使者,跨越千山万水,从中原腹地郑州走向西藏民族大学,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特别是关于“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希望以甲骨文为媒,厚植文化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以学术交流为基,深化合作研究,共促文化传承创新;以创新实践为翼,推动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并倡议今后共建文化实践基地、共研中华符号体系、共育时代新人。

在图书捐赠仪式环节,郑州市社科联、郑州甲骨文学会向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捐赠了图书,采守宽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焦忠武表示,将妥善保管、充分利用好这批珍贵图书,发挥其最大价值,让甲骨文文化在民大校园中绽放新的光彩,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在学术座谈与交流环节,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风华、郑州外国语学校“甲骨风云”中华大文脉课程项目主持人张燕分别以《殷墟甲骨文中蕴藏的思维逻辑初探》《共育中华文脉课程体系 了不起的甲骨文之校园活化甲骨文系列课程实践探索》为题,围绕甲骨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甲骨文研究成果与传承实践经验。

活动期间,郑州甲骨文学会带领大家近距离感受甲骨文的魅力,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与会人员参观了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2011协同创新成果展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览馆,在沉浸式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图:胡建斌/编辑:付慧莹)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