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强化政治引领、夯实组织基础、服务师生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第二党支部
先进事迹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第二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支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结对帮扶碧江区川硐街道凉湾村,充分发挥高校政治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构建“组织赋能、教育赋能、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建根基
突出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强党性。支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第一议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专题教育,通过线下+线上、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理论文章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党的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同时切实提升党员同志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强化组织引领,固本强基筑堡垒。一是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开好支部组织生活会,锤炼党员党性、激发组织内部活力;二是完成支部的换届选举,进一步夯实党组织基础,提高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坚持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注重抓牢源头储备、加强教育培养、规范发展程序,全力打造高素质党员队伍。常态化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列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参与志愿服务,为入党人员搭建“成长步梯”,助力思想和行动上同步入党。
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团结奋斗合力。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使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党员学习先进榜样事迹,对标差距和自身不足,同时使党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师生联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支部党员教师结合岗位专业特点和党员专业特长,从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此外积极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挑战杯、创新创业各类比赛,先后获校级、市级和省级10余项奖项。
党建与业务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党建+课程,强化课堂育人主渠道。支部教师党员均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组织教师党员参加集体备课、课程展示、录制精品课程,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成效。截至目前,支部教师党员1人获2024年“铜仁市第八届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思政课赛道第二名。1人参与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高职学段)录课;3人参与校级精品课程录制。
党建+服务,提升管理育人出实效。支部由团总支、学生科、党建科组成,是一个团结奋进、勇于争先的优秀集体。支部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实施党员干部+N(3至5)名学生“结对子”导师制,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支部党员作为学生成长导师,开启探索学生成长导师制和三个百分百成长工程(即普通话过关100%工程、教师资格证获得100%工程、专升本100%工程),每名党员教师在思想、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教育引导帮扶学生,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党建+团建,推动团学工作上台阶。一是积极推动“党建”带“团建”。组织引领学部团总支进行各项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团支部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优秀团员提供与党组织联系的渠道,如:支部书记骆海江同志、副书记赵正浪同志、组织委员雷沙杉同志、纪检委员何溢同志均为学院团校培训班的同学开展团课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学风和积极的精神状态,带领和帮助班上及身边的同学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党建带学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支部党员教师结合岗位专业特点和党员专业特长,从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此外积极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挑战杯、创新创业各类比赛,先后获校级、市级和省级10余项奖项。
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彰显责任担当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部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部现有市委讲师团成员1名,深入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农村社区等进行理论宣讲,覆盖人群超2000人。支部积极帮扶大角冲社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工作;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购买凉弯村的农副产品,促进户均增收2600元。
“党建红”引领“乡村兴” 。自2021年结对帮扶碧江区川硐街道凉湾村以来,支部充分发挥高校政治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构建“组织赋能、教育赋能、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一是通过组织赋能:构建“三级联动”党建引领体系。通过纵向贯通的组织架构创新为凉湾村的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横向融合的支部共建机制助力凉湾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夯实了党建基础、项目驱动的责任落实机制为群众百姓解决实际难题。二是教育赋能:打造“三个课堂”人才培育链条。通过开设“为仁·陪伴”、“为仁·耕耘”和“为仁·康乐”三个课堂,有效提升了凉湾村的基础教育质量和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产业赋能:创新“三个维度”激活发展引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组建惠农产品互助平台,全力以赴真帮真扶,实实在在促进凉湾村“乡村兴”。
支部在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党建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在未来的工作中,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