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静湖青年”实践团14名师生,深入广西大新县开展主题为“山水边情铭壮志 青心红澜时代潮”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实践团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先后到访万礼村逐院屯、念典村念斗屯等地,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界碑巡护、国防教育等实践活动,并在逐院屯开设“山水蕴智·红澜铸魂——在祖国边疆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界河边的向阳花开”边疆青少年心理赋能团辅、非遗油茶沉浸式体验等特色课堂,在学习和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用青春行动诠释新时代边疆青年的使命担当。
从“墙绘”到心灵护航:行走的画笔,心的护栏
来到万礼村逐院屯的第一天,实践团迅速切换“频道”,将青春智慧投入边疆村落的人居环境提升与青少年关怀。在七月的烈日下,从水泥墙到白墙,成了实践团成员们施展才华的画布。他们提前调研当地民俗文化和村民期盼,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主题墙绘方案。成员们手持画笔和颜料,或登高,或俯身,在屯里活动中心和篮球场的新墙上勾勒、涂色。一幅幅展现边疆民族风情、绿水青山画卷和乡村振兴新貌的图景逐渐显现。“我们希望用艺术的形式,让村庄更美,也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画’进乡亲们的心里。”来自实践团2023级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卢楚楚同学一边调制着颜料一边说。经过3天3晚的努力,实践团完成了室内1幅、室外3幅共约19.9米的墙绘,原本沉闷的水泥墙面焕然一新,引得过路村民纷纷驻足称赞,孩子们在色彩斑斓的墙前欢笑嬉戏,为村屯注入了鲜活的青春气息。
与此同时,在逐院屯的村活动中心内,另一股温馨而专业的氛围正在流动。实践团中拥有心理学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生们,正与特邀嘉宾——来自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方林泉一起,精心布置着“界河边的向阳花开”心理团体辅导的场地。此次活动旨在依托专业力量,双管齐下:一方面,深度强化边境青少年对“为国守边”这一特殊使命的身份认同感,激发其内在自豪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情绪调节技巧,提升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让心中的阳光驱散成长路上可能存在的阴霾。万礼村党支部书记卢凤妮欣慰地表示:“边境青少年有其独特的坚韧,但也需要专业、持续的心灵呵护和社会支持。这种深度互动的团辅,是精准赋能心灵、厚植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实践团的成员们也收获颇丰,他们通过观察、参与和访谈,初步掌握了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需求点,为后续可能的长期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讲台”到茶韵:智慧的微光,传承的薪火
实践团不忘青年“用业绩说话”的实干承诺,将专业所长融入服务边疆的实践,精心打造了两堂极具特色的“山水智汇”课堂。
“山水蕴智·红澜铸魂——在祖国边疆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被安排在逐院屯的刚完工的活动室进行。实践团联合广西第三批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李丽艳老师,为逐院屯的孩子们带来科学家精神宣讲,以生动的故事串联起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效力、宋文骢研制歼-10战机、魏乃文研发核潜艇导弹的关键研究经历,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科学家爱国、创新、育人、求实、奉献、坚持的精神。宣讲中还穿插了“水的张力”“彩虹雨”“气球变大”等科学小实验,动手操作的乐趣与科学的奇妙,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科学家精神不是高墙内的孤芳自赏,它应该像树的根须一样,深深地扎在基层的泥土里。”实践团成员陆进振同学深深感慨道。
“匠心传承·非遗油茶”沉浸式体验课则充满了烟火气和动手乐趣。实践团的师生们与方林泉老师、李丽艳老师、村民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袅袅炊烟中,学习辨认茶叶、生姜、蒜米等原料,亲手尝试捶打油茶的“打茶”技艺。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了油茶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团师生们在与村民一同制作和品味油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深,也体验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一碗碗热腾腾的油茶,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也架起了成员们与边疆群众情感的桥梁。
从“念斗”到炮台界碑: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记录着岁月痕迹的念典村村史馆里,时间仿佛凝固。馆内陈列的老照片、旧农具、边防战士的旧军装,展示了念斗屯爱国戍边十余个感人故事以及3名英雄人物事迹,详细记录了屯党支部60年来的奋斗历程,生动还原了当年边民“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的戍边岁月。念典村党支部书记赵学彪站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者”前,动情地向在场的师生们讲述了念典村作为边境民族村寨的岁月沉浮,以及一代代边民的守边故事:20世纪60、70年代的硝烟记忆,边民如何配合军队进行侦查和支援;和平年代里,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放牛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他们熟悉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自发充当国土的“移动哨兵”,警惕地守护着祖国界碑的安全,将护国守边融入日常生活的血脉。他还分享了念斗屯党员群众数十年固边守疆的奋斗史,为抵御外侵,该屯党员曾带领群众凿洞修路、兴修水利,铸就了“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红色精神,以及在复杂边情下,基层党组织如何带领群众守边、思想稳边、民生固边、文化兴边的生动实践。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正午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沙岗卡炮台山顶却回荡着铿锵有力的歌声。实践团师生们胸戴党徽团徽,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少先队员代表们,在念典村党支部书记赵学彪、驻村第一书记李均的带领下,顶着酷暑,毅然行走在中越边境崎岖陡峭的一线上。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步履不停,心中激荡着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情与守护边疆的神圣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登山,而是一堂无比深刻的“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团课”。当俯瞰到脚下连绵的青山、蜿蜒的界河,仰望边境线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时,象征着国家主权与尊严的界碑巍然屹立,站在编号861的炮台山界碑旁,师生们亲手触摸擦拭界碑庄严的表面,用指尖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每个人心中涌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响亮的口号在山谷间久久回响,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刻入每一位“静湖青年”心底的坚定信仰。全程近2小时的翻山徒步巡界碑,磨砺了意志,更丈量了青年学子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宽度和深度。
实践团成员、2024级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邓智通同学感慨道:“过去只在课本和新闻里看到‘界碑’,今天真真切切地站在它面前,听赵书记讲为了这小小的界碑,几代戍边人付出了多少艰辛。那种‘家就是边关,边关就是国门’的赤子情怀,让我无比震撼!”
这堂在村史馆及周边的防空洞、备战洞、炮台山进行的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团课,不仅让“党-团-队”青年学子触摸到了历史的体温,更让他们体会到沉甸甸的家国责任与时代使命,对“守边、固边、稳边、兴边”这十二个字的深刻内涵有了血肉相连的理解。
青心向党,边情如歌。七月的边陲,热浪与青春交织成火热的图景。“静湖青年”实践团的广西大新之行,既是生动的“行走的思政大课”,也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民情调研,更是一次服务边疆的躬身实践。他们在界碑旁感悟家国情怀,在墙绘中描绘振兴画卷,在院落里播撒心理阳光,在党团活动室里传承科学火种,在炊烟里体验文化根脉,将“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要求熔铸在每一次行动中。(伍思嫒/文 王健、卢楚楚、文小秀、黄秀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