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阳光洒满华强科技生态园区三楼连廊,随着学生代表“让旧校服的蓝延续深圳的蓝”的倡议声落,嘉宾们手持特制剪刀剪断象征“校服缝线”的彩带。这一刻,以校服为主题的研学博物馆在光明区虹强研学基地正式开馆,揭开了“场景化育人、一站式研学”的教育创新新篇章。
一馆藏蓝:以校服为媒,织就教育初心与城市文明
活动现场,教育界、文化界代表与师生代表共同为“镇馆之宝”揭幕——一件曾登陆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深圳蓝”校服外套。这件承载着特区教育记忆的校服,当日集齐百余位嘉宾签名后,将作为永久藏品入馆陈列。它不仅是深圳校服从“实用功能”到“品质升级”再到“文化输出”的见证者,更让每一位来访的孩子能直观触摸到:日常穿着的校服背后,是一座城市教育实力的生动注脚。
步入“深圳校服博物馆”,时光长廊里的展品勾勒出清晰的教育演进轨迹:先秦“青青子衿”的学子服饰,印证着“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清末民初的长袍马褂,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教育变革;2020年启用的深圳统一款校服,则以“一式一款、全城通用”的创举,诠释着教育公平与城市包容的现代理念。而馆内特设的“31888标准实验室”,通过直观展示国家中小学校服安全标准(GB/T31888-2015)中关于面料成分、甲醛含量、缝接强度等23项指标的测试过程,让学生在亲手对比不同面料的透气性、抗起球性中,既学会“如何选对校服”,更培养严谨的科学认知与质量意识。
“这件2010年的深圳蓝校服,布料里含35%再生棉;那组学生作品,是用旧校服改造成的环保袋和书签……”在深圳校服博物馆里,解说员的声音与孩子们触摸展布的惊叹声交织。这座展馆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小切口撬动大教育”的创新思路。
环保基因:让旧校服成为“绿色教材”
展馆最热闹的角落是“雅兰特创意工坊”。桌上整齐摆放着剪刀、针线和改造图纸,旁边陈列着学生用旧校服制作的围裙、布贴画——这正是博物馆“环保课堂”的成果。博物馆现场提供旧校服回收、改造教程(如缝制成笔袋、书包),既解决家长“校服穿小闲置”的痛点,更通过手工实践传递“可持续教育”理念。
据介绍,深圳校服博物馆由雅兰特校服创办。现场同步启动的“雅兰特旧校服新生计划”将通过“爱心捐赠、再生改造、馆藏展示”三种方式,每年预计回收处理5000件旧校服,减少约2.75吨二氧化碳排放。“一件校服从生产到废弃,要消耗2700升水,”展馆负责人指着数据墙说,“我们想让孩子亲眼看见‘浪费的代价’,亲手创造‘循环的价值’,这才是最生动的环保教育。”
公益底色:让文化资源成为“全民共享”
作为公共文化教育空间,“深圳校服博物馆”实行“公益巡展”机制,让校服文化背后的教育价值触达每一个家庭。
“我们计划每月走进1所光明区中小学,带着‘迷你展箱’(含面料样本、改造工具包)开展活动,”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联合区相关部门筹备“校服文化进社区”项目,推动校服文化教育从场馆延伸至日常校园场景。
同时,基地正筹备粤港澳大湾区校服文化联展。该计划旨在以校服为纽带促进区域教育协同,不仅将集中展示粤港澳三地特色校服及背后的教育理念,还将同步举办“校服设计工作坊”“跨地域教育论坛”等活动。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为家长提供多元化的校服选择参考,同时推动大湾区教育文化资源的互通互鉴,助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一基多元:构建“一站式研学”创新实践
深圳校服博物馆的开馆,是虹强研学基地“科技+文化+实践”三维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光明区签约研学联盟的一份子,这座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基地,正全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
穿过深圳校服博物馆的文化长廊,科技引擎区的活力扑面而来。科大讯飞人机共创中心摆放着智能设备,学生佩戴脑波仪,用专注力波动“驱动”赛车驰骋,直观感受人机协同的奇妙;智达机器人工坊内足球机器人装备吸引人眼球,学生自主组装的设备征战教育部白名单赛事。
大国工匠创客空间中,荣获国家专利安全切割机旁,各种设计图纸和木片摆放整齐,学生可以在这里搭建桥梁模型,从构思到成品全程自主完成。据介绍,仅去年运营的4个月里,基地白名单赛事课程与市30多家学校深度链接,科技课程的实践效能持续凸显。
与科技区的动感形成互补,文化传承区洋溢着沉静的匠心。渔灯制作、广府金漆木雕等课程海报整齐排列。多样化非遗课程,每节课60-90分钟,刚好适配学校半日研学。
不止博物馆:构建素质教育的“成长生态链”
基地开设首年便接待1万余名师生,获深圳市校外教育平台,宝安区中小学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授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基地“课程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的硬核实力。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站式研学”正是基地‘打破教育边界’的探索,让校外实践不再是单次活动,而是与校内课程衔接的‘成长链条’。”
从“一件校服”到“多元课程”,光明虹强研学基地正以“场景化育人”重构教育生态。这里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场,更是区域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教育不是割裂的课堂,而是流动的生活。”正如开馆仪式上一位教育学者所言,当校服成为文化载体,当研学成为成长日常,光明区正用“小而美”的创新,书写着素质教育的“大篇章”。此刻,博物馆里的“深圳蓝”仍在静静陈列,而它承载的教育故事,才刚刚开始。(通讯员:钟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