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化产业绿色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等五方力量,以“绿技驱动·多元协同·数智赋能”为核心理念,历时九年探索,构建起一套适应绿色石化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一创新成果不仅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更为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破局:瞄准产业转型痛点,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新生态
面对石化产业绿色化、数智化转型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已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三大短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性不足、教学资源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脱节。为此,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于2016年牵头组建“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联盟”,并于2024年升级为全国首个智能绿色石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会“五方”资源,形成“机制共创、人才共育、师资共用、资源共享、技术共研”的多元协同机制。
通过构建“产业需求→能力图谱→课程模块”动态适配模型,五方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例如,与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嵌入教学,推行“双导师制”和“准学徒制”,让学生在岗课赛证融合培养中快速成长。这一模式使得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率达98.5%,近半数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先企业就业,就业率与对口率分别达98.2%和90.5%。
创新:数智技术赋能,打造虚实结合的教学资源
针对教学中高危实训难开展、设备更新慢等问题,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以“多元协同+数智化转型”双轨并进,搭建起覆盖“虚实结合、内外衔接、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虚拟仿真技术突破实训瓶颈:通过2D/3D/VR/MR技术构建高危场景模拟系统,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化工装置操作与应急演练,降低课程实训安全隐患;
数字孪生工厂对接真实产线:以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醋酸精馏等装置为原型,学生通过操控真实设备与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中控与现场的实时交互,提升技能训练效率;
智慧平台实现精准教学:建设石油化工优学院教学平台,依托教学大数据中心动态分析学情,智能调配资源,形成“个性推送-实时反馈-动态优化”的教学闭环,提高教学满意度。
赋能:四维聚力,培养“德技学创”复合型人才
学校创新提出“德育铸魂、技育强基、学习力赋能、创新力突破”的四维培养路径,将绿色化工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教学标准。例如,开设“绿色化工有我,安全在我心中”特色课程,将企业“安全、环保、责任、创新”价值观深度植入课堂;依托企业真实技改项目开展“双创”实践,形成“创意→研发→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73项,授权专利11项;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石油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广东省石油化工产业学院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教师团队获省级应用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开发省级精品课程3门、规划教材1部;校企联合攻关节能减排技术11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辐射:从广东到全国,打造省内产教融合标杆
如今,以“绿技驱动·多元协同·数智赋能”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成果已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辐射兰州石化职大、茂名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等50多所省内外院校,并带动27家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其经验被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报道60余次;承担教育部APEC“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开发绿色技能“项目子课题任务,在省内外职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全国智能绿色石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平台,推动专业标准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从“石化大国”迈向“石化强国”。 (通讯员:李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