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丨韶关学院师生走进华南研学基地,追寻左联在粤北的抗战足迹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

9月16日

韶关学院组织师生代表

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开展“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追思华南先师主题教育活动

传承华南教育先师在烽火中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

在乐昌坪石镇管埠村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址,广东省“三师”志愿者何昆亮带领师生参观“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主题展览。

展览以丰富的图片、手稿、文献及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在革命年代以笔为枪,唤醒民众的奋斗故事。师生们在珍贵的历史资料与实物中,重温烽火岁月里华南教育先师的家国担当。

“穆木天先生带着流亡的行囊,却从未放下两样东西——一支写诗的笔,一块教书的粉笔。”韶院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院院长宁夏江教授以《坪石先生中的“左联”斗士》为题,现场为师生讲述九一八事变后,左联作家穆木天、彭慧夫妇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坚持文艺抗战的故事。

“彼时的管埠村,校舍是破旧的祠堂,课桌是土坯搭成的矮台,黑板是刷了墨的木板,敌机的轰鸣声时常打断课堂。但穆木天夫妇仍与众多坪石先生一道坚持办学授课,为华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存续与发展,为培养抗战时期的爱国青年作出了重要贡献。”宁夏江讲述。

参观过程中,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凝视展板上的图片文字。参观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穆先生流亡未改其志,教书更铸其魂,‘文学当为民族立心’的信念穿越时空。新时代青年应当携这份精神火种,守护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和平。”

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同志,学校教育学部、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院、校团委等部门相关同志、校院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感想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汤超凡

今日的研学之旅通过实物与讲解,沉浸式带我们回顾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旧物,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先辈的信念与牺牲。

最触动我的是革命者家书的故事——字句间既有家国大爱,也有铁骨柔情。这次参观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们这一代人身处和平年代,更应铭记来路、珍惜当下,以实际行动传承先辈精神。

数学与统计学院 唐瑜

步入展厅,我被那股深沉的力量所震撼。这些作品不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时代的呐喊。粗粝有力的木刻版画、饱含激情的宣传画作,每一笔都镌刻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以艺术为武器,用朴素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唤醒民众,将个人创作与集体命运紧密相连。

这些作品超越时空,向我们诉说艺术的真谛——它从来不只是装饰,而是思想的火炬,是变革的先声。真正的艺术必须扎根土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生物与农业学院 谭小曼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入学习了先师们的事迹。他们在抗战时期流亡中未曾更改志向,于教书育人之际更铸就了崇高的灵魂。“文学当为民族立心”的信念,如星火穿越时空,至今熠熠生辉。那份在苦难中坚守的文化担当、在风雨里传递的启蒙精神,令人动容,亦催人奋进。

如今的我们,站在他们用热血与希望铺就的道路上,更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守护这弥足珍贵的文明之火。愿今日之青年,皆能携带这份精神火种,不忘来路、不负前人,以坚定的理想与扎实的行动,继续照亮民族未来的征途。

外国语学院 卓慧

今天通过实地走访和史料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在民族危难之际,一批进步文人以笔为枪,在烽火中坚守文化阵地、传播革命思想的崇高精神。他们的文字不仅是文学的呐喊,更是民族救亡的灵魂火炬。此次活动让我体会到文艺与时代命运的紧密相连,亦提醒当代青年应传承这份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以思想与行动贡献于社会进步。

医学院 林冉

驻足此次展览,先师的故事直击心灵。他们以钢铁之躯担起道义,用赤子之心守护火种,在黑暗中点亮希望之光。用行动证明,笔可抒情、亦可砺剑,讲台能授业、更能铸魂,他们在坪石的坚守,是文人爱国的生动注脚。

那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其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作为后来者,我们当时刻警醒:文明的火炬需要代代相传,精神的防线必须牢牢坚守。铭记,不仅是为了缅怀伤痛,更是为了传承壮志。唯有如此,方能不负先烈,无愧时代。

穆木天事迹简介

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县人,原名穆敬熙,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1940年底,穆木天离开桂林,赴坪石中山大学任教,直到1942年夏天,为表对进步学生的支持和对反动当局的抗议,毅然辞职,再次回到桂林,应聘到桂林师院任教。作为左联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穆木天以诗歌为武器,控诉侵略者的暴行,歌颂民族的抗争精神,抒写自己在抗战烽火中“不悲观”“不消极”的战斗精神。

此次活动通过组织师生

走进穆木天、彭慧等左联人物的抗战岁月

让师生们深入了解

华南教育先师中的左联人物的坚守与担当

进一步引导师生在铭记历史中

坚定理想信念

在传承精神中勇担时代使命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