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创新技术助力云南山地藠头产业升级

近日,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在云南省开远市碑格乡鲁姑母村委会阿痴村小组的藠头种植基地,组织召开了“云南山地藠头高产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现场测产会。经专家组实地测产验收,百亩连片示范地平均亩产达1629.5公斤,较区域传统种植增产35.8%。红河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生超,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安镇宙出席测产会。

针对云南山地藠头生产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用、病虫害高发、产量低下等突出问题,红河学院项目组历时4年开展10项田间试验研究,构建了覆盖“种-肥-药-管”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据项目负责人雷恩介绍,在雨养旱作条件下,通过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协同配施,亩均纯氮用量从17.5公斤降至12公斤,化肥减量与产量提升实现协同增效;引入多光谱成像与变量无人机施药技术,使每亩农事用工减少0.5个,农药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集成种子化学浸种除螨、缩冗余降养耗适时晚播、扩行缩株密植等关键技术,为藠头高产构建了健康群体结构。

杨生超还带队调研了碑格乡藠头深加工产业链,考察云南脆又爽、红河碑缘两家本土企业。杨生超指出,农业现代化需“种植端提质”与“加工端增值”双轮驱动,红河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加大品种选育、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投入。开远市委副书记李树峰感谢红河学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希望红河学院专家组加强科技赋能,推动成果转化。

校地双方就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下一步将联合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区,为山地特色作物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的“红河经验”,探索出一条契合云南高原山地特征的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