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成立大会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5个省的48所高校参与成立大会并成为联盟成员单位。经全体会员投票表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成为理事长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18所高校当选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启动会上,通化师范学院副校长张秋菊宣读了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倡议书。倡议指出,联盟旨在搭建校际协作平台,整合各地非遗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团队等优质成果;推动非遗融入师范教育全过程,培养既懂教育规律、又通非遗技艺的复合型师资;联动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等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实践活动,让非遗“活”在当下;探索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与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倡议号召各成员高校携手开展共建资源库、共培师资队伍、共推实践活动、共研理论成果,让非遗在校园里生根、在实践中传承,让民族文化的火种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启动会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李广平教授、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克军教授等11位专家就教师教育改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创新作了报告。
通化师范学院非遗学院院长王纪教授作题为《根植传统 文化赋能:地方师范院校非遗传承教育路径探索》报告。报告回顾了通化师范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创新的五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田野考察、传承人培训、非遗展览阶段,90年代的非遗传承课程建设阶段,新世纪非遗博物馆建设、非遗项目申报阶段,21世纪初非遗学科建设阶段,2020年以来的非遗专业建设阶段,充分展示了通化师范学院一代代非遗人不辞辛劳扎根田野搜集整理非遗技艺、无怨无悔潜心育人培养新时代非遗人的情怀和行动,展示了通化师范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的成就。
通化师范学院四十余年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始终把非遗传承融入在调查研究、教育传承、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创立非遗学堂和“一生一技”师范生非遗技艺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兼具教师素养和非遗技艺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融入非遗元素、开发非遗课程,增强了非遗育人的功能;开设非遗研学等微专业,成立吉林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更加紧密。学校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成为该学科省内唯一建设高校;获批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形成了通师非遗模式。未来,通化师范学院将以联盟成立为契机,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共享,深度开发非遗育人资源,加强非遗课程建设,利用非遗构建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培养出既能教书育人又善文化传承的新时代教师。